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我市调研 [2023-08-09] |
文章来源:大鹏 发布时间:2025-04-05 15:34:26 |
NO2月均浓度与上年同比下降6.3%,与上月环比下降11.8%。 也就是说,一旦要施行单双号限行,会提前一天告知公众。这意味着,只有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三天及以上时才会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 持续三天以上(72小时以上)为预警一级(红色)。以PM2.5为例,当预测PM2.5的平均浓度连续三天或72小时以上超过150微克/立方米(AQI在200以上),就可以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相关应急措施。工作日7时至9时、17时至20时,禁止外省区市机动车在本市五环路以内道路(含五环路)行驶。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提前24小时组织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预警二级)、红色预警(预警一级),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渠道广泛宣传,由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做好应对空气重污染交通管理工作。今后,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情况下,除特殊车辆外,本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时间从凌晨3时开始,持续至24时。 同时不受限的车辆还包括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及执行任务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车辆。此外,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和本市所属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用车全天停驶80%。为此,可以考虑建立动态的、细化符合大气环境实时管理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业内表示,由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处于二审阶段,如果不引起充分重视,按照惯例,三审一般不会做大的修改和大的突破,就会予以通过,那么本次立法修订的效果就会被大大折扣。北京汉卓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立新表示。比如,各界普遍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应围绕区域空气质量目标管理和实际大气环境容量、实时排放流量控制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立法,如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按年分配,没有考虑大气环境的实时质量、实时容量和大气污染物的实时排放流量。去年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至今已过去7个多月了。 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最近一次修订、出台时间是2000年,已明显不符合当前治污、环保形势。而且,大气污染区域化已成事实,区域协同发展甚至一体化发展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基本模式,为此,修订草案应当花大气力在这方面进行预防性的制度构建,而不仅仅是在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方面做出规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甚至撰文希望暂缓修订。具体而言,常纪文认为,目前二审的修订草案存在立法思路含糊不清等五大核心问题。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而这已经是该法继1995年、2000年后进行的第三次修改了,目前该修订草案已是二审稿。常纪文表示,如果《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时,继续沿用《环保法》的现有规范和原则性方法,照搬硬套,不体现大气污染防治的特殊性,修订意义不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广大群众是当然的主角。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青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在青海,青海这个国家、甚至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以破坏生态、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明确,信心坚定。 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我们的前行之路才能筑牢夯实。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动下调经济增速预期指标,将十二五规划预期经济增速由12%调整为10.5%,将2014年预期增速由10.5%左右调整为9%,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青海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不易,破坏后恢复则更难。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青海,其最终目标是和全国同步迈入小康。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这种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心并不仅仅停留在青海的决策层上。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不仅是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 这里还生活着500多万高原儿女,他们不仅是高原的主人,更是高原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它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又不对未来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青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在青海,青海这个国家、甚至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种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心并不仅仅停留在青海的决策层上。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青海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不易,破坏后恢复则更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广大群众是当然的主角。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以破坏生态、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青海,其最终目标是和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明确,信心坚定。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不仅是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 这里还生活着500多万高原儿女,他们不仅是高原的主人,更是高原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我们的前行之路才能筑牢夯实。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动下调经济增速预期指标,将十二五规划预期经济增速由12%调整为10.5%,将2014年预期增速由10.5%左右调整为9%,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它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又不对未来的需求构成危害。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由新华社全媒体联合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E20环境平台共同发起的清新环境纪录治霾践行者公益活动,近日在北京启动。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山西云冈电厂、河南孟津电厂、重庆万州电厂、安徽安庆电厂等各类大型燃煤电厂机组,助力我国数十台大型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活动将通过拍摄纪录片的方式,纪录在治霾领域以科技研发、实业创新、技术实践不断贡献力量的优秀案例,以优秀人物激发全社会的治霾热情。作为活动发起方之一,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开元表示,清新环境参与发起这项公益活动,是希望用多年的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国家环境事业发展。 为协助电力及非电领域的更多工业伙伴进行节能环保改造,清新环境将公开分享公司的核心专利技术清新环境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深度净化技术(简称SPC-3D技术)。据悉,此次活动是新华社全媒体治霾在行动系列活动的重要分支。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等出席了启动仪式。据了解,SPC-3D技术是清新环境于2014年底自主研发成功的超低排放新型技术,集清新环境多项专利技术于一体、创新性强,具有单塔高效、能耗低、适应性强、工期短、费用低、不额外增加场地、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燃煤烟气SO2和烟尘的深度净化,尤其为我国燃煤电厂实现烟气的超低排放提供了解决方案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等出席了启动仪式。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山西云冈电厂、河南孟津电厂、重庆万州电厂、安徽安庆电厂等各类大型燃煤电厂机组,助力我国数十台大型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
相关资料 |